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较大的国家,约占全世界每年新建建筑的40%。我国现有住宅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其中大多数是高能耗住宅。据悉,我国每年新增近1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只有15%左右实现了低碳标准。不仅如此,我国每施工1万平方米产生建筑垃圾500吨~600吨。在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同时踏入“新常态”的时期,建筑的环保节能无疑成为了关注重点。然而如何正确理解“新常态”,避免建筑节能中的误区,也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关键。
工降民升 能耗需要重新审视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中国有大量建筑尚不满足低碳标准。但是这其中有多少能耗是在建造过程中的?居民的使用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又如何?与工业用电相比能耗是否过高?在较近举行的同济建筑节能学术日上,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龙惟定教授深入分析了建筑能耗的新常态。
以上海等一线城市为例,2014年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3%,能耗下降3.9%。居民生活用电下降15.2%,空气优良率提升11%。2015年,居民生活用电同比上升6.7%,但相比2013年仍然下降10%左右。由此可见,工业能耗增加值的降幅,反应在能耗上的效果并不明显,工业能耗使用的效率仍有提高空间。由于中国居民的使用习惯,多年来中国居民的生活用电其实一直处于低位,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工降民升”的趋势将逐步显现。未来建筑节能的方向,应该是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而非压抑居民合理的生活及舒适用电需求。
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资源是否足够呢?根据数据统计,2014年中国的煤炭消费下降16.1%,,随着电商、互联网经济等轻经济模式的增长,2015年全国万元的能耗消耗下降5.6%,连续两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在转型的“新常态”之下,通过各种节能手段,中国的能源储备较为乐观。建筑节能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对于几个误区也必须重新开始审视。
几大误区 制约住宅全装修化发展
以往的房产发展模式中,精装修住宅由于使用舒适设备、整体工期较长,一度被认为是“高能耗”建筑,然而在重新考虑几大建筑能耗误区之后,全装修化将是住宅能耗的“一味灵药”。
首先,节能需要有基准线。建筑节能必然是在建筑实现功能、符合标准、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实际减少的能源使用量。包含建筑供暖、供冷、热水、通风、照明等许多指标。许多既有建筑缺乏全热交换的通风换气设备,在冬夏两季需要开窗通风,势必会提高供暖供冷的能耗。过去,也一直有将单位面积能耗作为评价建筑能耗**标准的误区。如今的社区规划和房地产市场中,必须将整个社区及建筑建造过程都视为能耗的整体。许多建筑的单位能耗很低,但是建造过程能耗过高、低能耗区域的使用率极低甚至长期空置,这样的建筑也无法称为节能住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看参数忽略运行数值也是建筑节能经常遇到的误区。新技术、新能源的大干快上往往在设计图纸中“看上去很美”,更多既有系统的改造等提升性设计往往拥有更高的“能耗性价比”。
在发达国家的能耗比例中,住宅能耗都占有较高的比例,中国住宅能耗“稳中有进”的趋势也印证了住宅市场乃至整体工业转型发展的步伐。相信整合式规划、全装修住宅、全生命周期等全新视角,能为建筑节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